
期刊信息
ISSN:2095-1035
CN:11-6005/O6
主管: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
主办: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出版周期:月刊
公众号
访问量统计
今日访问量:24
聚腺嘌呤介导的适配体修饰Au@Pt纳米酶探针检测水中Pb2+
薛梅;白龙;苏采薇;叶泰;多层深度学习模型驱动的水质COD测量研究
郑培超;何浩楠;陈述斌;李海娟;侯艳;李成林;阮伟;杨琴;王金梅;李彪;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与薄层色谱法联用技术研究进展
柯于球;郑腾飞;张兆雪;李海涛;易小庆;周健宗;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S)法测定稀土矿石中稀土元素
徐进力;陈润莎;陈卫明;张鹏鹏;杜雪苗;白金峰;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测定雪冰中的痕量铁
高少鹏;安红梅;王春慧;敞开酸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法测定钨矿石中钨钼
唐碧玉;蒋田英;张征莲;黄理善;李姿梦;古行乾;基于X射线荧光光谱(XRF)-Pb同位素与深度学习的铜精矿产地溯源
赵伟;杨涛;唐晨;封亚辉;郑建明;自然与社会因素协同驱动下黄河济南段微塑料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张厚勇;马海英;喻文萱;滕欣然;黄奕佳;杜明月;张水燕;张英;王晓凤;微塑料作为新兴环境污染物,在黄河流域的分布特征及驱动机制尚不明确。系统调查黄河山东段水体和沉积物中微塑料的污染状况,重点关注黄河济南段及周边主要支流、湖泊、水库。通过现场采样,激光红外成像技术分析,结合水质参数、经济空间负荷指数、污染负荷指数对微塑料时空分布特征及其驱动因素与生态风险评估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此次调查水体微塑料丰度为4.50~227.95 n/L(均值45.51 n/L),沉积物丰度为200.51~13 187.40 n/kg(均值3127.02 n/kg),粒径以20~50μm为主,水体中主要成分为聚氨酯(PU,29.38%)和聚酰胺(PA,18.16%),而沉积物中聚酰胺(PA,46.27%)占主导地位。空间分布上,湖泊水库(雪野水库71.09 n/L、华山湖83.09 n/L)微塑料丰度高于河流;时间分布上,枯水期水体、沉积物丰度(73.11n/L、3 778.37 n/kg)显著高于丰水期(17.90 n/L、2 475.67 n/kg)。与水质指标的协变规律并不明显,微塑料污染分布受自然与社会因素协同驱动作用,自然因素中微塑料明显受丰水期与枯水期的影响,流速、流量、水温等与微塑料丰度呈现一定的相关关系,社会因素中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对微塑料也存在分段式相关的影响模式。生态风险评估方面,由于人类活动强度、水文扰动的综合作用,总体呈现“整体中等,局部极强”的分布格局。研究结果填补了当前黄河流域微塑料污染调查的空白,对黄河流域微塑料污染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长江口及九段沙湿地微塑料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赵丽侠;王腾;何彦龙;何海生;季晓;颜帅帅;曹恋;张珮璇;姚炜民;周倩;滨海湿地作为陆地与海洋之间的过渡带,是微塑料迁移和积累的重要区域。基于2020—2023年夏季长江口海域及九段沙湿地的调查数据,分析微塑料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水动力过程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长江口海域微塑料平均密度为0.255~0.55个/m~3,年际变化不显著,但微塑料尺寸趋于小型化(1~3 mm为主),形状以纤维状和线状为主,化学组成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和聚丙烯(PP)占优(占比82%),与全球其他海域相似,反映了塑料制品的广泛使用及其降解过程。九段沙湿地沉积物微塑料平均丰度较低(0.002个/g),但空间分布异质性显著:主干潮沟因水动力较强(流速>100 cm/s)微塑料丰度(0.001~0.002个/g)低于分支潮沟(0.002~0.004个/g),而植被覆盖区丰度(0.001个/g),显著低于无植被区(0.003个/g),表明潮汐动力和植被拦截共同调控微塑料的沉积。水动力观测显示,大潮期涨潮优势流(最大流速183 cm/s)可能将外海微塑料向湿地输送,而小潮期落潮主导时则促进微塑料向外海迁移。此外,长江口微塑料丰度存在显著时空差异(水体0.255~27 800个/m~3,沉积物0.02~0.34个/g),可能与采样方法、季节水文变化及人类活动(如航道疏浚)有关。研究揭示了潮汐动力-植被-微塑料迁移的耦合机制,为河口湿地微塑料污染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法和火焰原子吸收光谱(FAAS)法测定锂辉石锰含量中的对比
姚洵;秦立俊;顾强;王恒;丁志平;卢志琴;锰是锂辉石中常见的杂质,它的存在会直接影响锂辉石的提取效率和产品品质。选择了3种锂辉石标准物质,通过比较酸溶和碱熔两种前处理方式,分析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和火焰原子吸收光谱(FAAS)法各自方法的干扰来源和消除方法,比较了方法的检出限、精密度和加标回收率,探讨了锂辉石样品中锰含量的测定方法。结果表明:锂辉石标准物质经氢氟酸+硝酸+硫酸的混酸体系前处理,可以消解完全,在后续的测定中,ICP-AES法和FAAS法对混酸处理消解液的干扰较小,测定结果与标准认定值吻合。采用氢氧化钾碱熔也可以消解锂辉石标准物质,但消解所用的碱熔剂会引入了大量的碱金属盐,采用ICP-AES法测定锰含量会有严重的基体效应,信号下降明显,幅度主要受碱熔剂用量的影响。这种基体效应可以通过配制碱熔剂基体匹配标准系列来消除。采用FAAS法测定,受碱熔消解液中共存离子硅的影响,锰的原子吸收信号会大幅下降,在消解液中加入1 000 mg/kg氯化锶可以使信号完全恢复。相较于FAAS法,ICP-AES法的检出限略低。采用酸溶和碱熔前处理,分别ICP-AES法和FAAS法测定,四种方法测定锂辉石中锰含量的结果与标准方法分光光度法一致,3种标准物质的测定结果都在均在认定值范围内,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5%。对锂辉石实际样品进行加标回收实验,回收率为92.0%~106%。四种检测方法都可以满足锂辉石锰含量的测定要求。相较于碱熔,酸溶前处理操作更简单,后续测定干扰更少,对于仪器配件的损伤更小,更适合于锂辉石中锰的测定。
密闭消解-耐氢氟酸系统-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测定矿石中铌钽
高航;王勍;姜菲;李琳;张娜;铌钽作为我国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是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紧缺性矿种,准确快速地测定矿石中铌钽含量对该矿体圈定具有重要意义。标准方法测定矿石中铌钽时为密闭酸溶,赶氢氟酸后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法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测定,赶氢氟酸工序繁琐,同时易引起铌钽元素水解致使检测结果偏低。因此采用密闭高压消解样品,氢氟酸络合抑制铌钽水解,建立了耐氢氟酸系统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矿石中铌钽的新方法。对样品消解体系、提取体系、络合试剂、测定条件等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4 m L HNO_3-HF(1+1,V/V)的消解体系分解样品,5 mL HNO_3(1+1)提取,以0.5 m L氢氟酸为络合剂可有效抑制铌钽的水解,经耐氢氟酸进样系统进行测定,铌钽检出限为0.047μg/g和0.023μg/g,测定范围为0.19~10 000μg/g和0.09~10 000μg/g。按照实验方法对矿石标准物质(GBW07153、GBW07185、72-Nb-01、GBW07155)进行测定,铌和钽测定值与标准值相符,相对标准偏差(RSD,n=7)在0.62%~3.0%。方法有效消解样品且抑制了铌和钽的水解,测定结果准确,操作简便,值得推广应用。
智能手机荧光显微镜快速筛查微塑料颗粒
杨远;陈礼群;戴宇航;张浩宇;刘萍;瞿欣瑶;黄红丽;袁列江;吴海智;赖灯妮;周耀渝;蒋立;微塑料(直径小于5 mm的塑料碎片)作为一种新环境污染物,其快速检测方法的构建对于评估环境污染程度至关重要。然而,当前环境样品中微塑料的检测方法通常耗时较长。通过优化检测条件(包括尼罗红浓度、孵化温度、激发时间和滤光片选择),开发了一种基于智能手机的微塑料荧光传感快速筛查平台。基于该平台,进一步评估了其对不同材质[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C)、聚酰胺(PA)和聚苯乙烯(PS)]及不同尺寸(40、80、200和1 000μm)微塑料的适用性。方法应用于实际水样(自来水和井水)的微塑料快速筛查,结果显示两种水样中均存在一定数量的微塑料。方法无需昂贵设备,操作简便,支持现场快速检测,尤其适用于资源受限地区,为微塑料污染的监测与防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技术的应用进展
阮桂色;概述了近年来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技术的发展,并分别详细介绍了近年来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在金属材料、地矿、冶金、水质、环境、食品、农业、石油化工、生物、医药等不同领域的应用进展。最后对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的发展前景做了展望。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最新应用进展
冯先进;屈太原;本文归纳了2008年以来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的最新应用进展,并主要阐述了近年来ICP-MS在地质科学、生物与医学、食品安全、农业生产、材料科学、冶金工业、环境分析中的应用。从样品处理,进样技术,内标元素的选择等多方面综述了ICP-MS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最后对ICP-MS的发展前景做了展望。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技术的发展
章连香;符斌;归纳了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技术发展的进程。从现代控制技术的改善、仪器检测性能的提高、元素检测范围的扩大等8方面阐述了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技术的进展,还就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的X射线管和探测器技术的快速发展及近10年来我国在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方法方面的论文发表情况进行了总结,对近年来X-射线荧光光谱仪的发展趋势———手持式、偏振、微束分析等进行了评述,并对其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及其联用技术研究进展
李金英;石磊;鲁盛会;郭冬发;综述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及其联用技术的研究进展,详细阐述了:1)各种色谱与ICP-MS的接口研究;2)MS技术的改进及信息处理研究,如采用碰撞池技术,高分辨等离子体质谱仪、多接收高分辨等离子体质谱仪和飞行时间质谱仪等;3)进样技术和联用技术,如激光烧蚀、微波消解、冷蒸发进样等技术的进展。讨论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及联用技术的发展趋势,并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可能的解决方案进行了讨论。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
乐淑葵;段永梅;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了国家标准土壤样品中的部分重金属元素(Cd,Cu,Pb,Zn,Cr,Ni,Mo)的含量,其测定值与推荐值相符,准确度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各元素方法的检出限满足要求,相对标准偏差(RSD)介于0.91%~4.3%,加标回收率介于94%~106%。方法简便快速,结果准确,可以运用于大批量地质样品中的部分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同时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技术的应用进展
阮桂色;概述了近年来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技术的发展,并分别详细介绍了近年来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在金属材料、地矿、冶金、水质、环境、食品、农业、石油化工、生物、医药等不同领域的应用进展。最后对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的发展前景做了展望。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技术的发展
章连香;符斌;归纳了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技术发展的进程。从现代控制技术的改善、仪器检测性能的提高、元素检测范围的扩大等8方面阐述了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技术的进展,还就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的X射线管和探测器技术的快速发展及近10年来我国在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方法方面的论文发表情况进行了总结,对近年来X-射线荧光光谱仪的发展趋势———手持式、偏振、微束分析等进行了评述,并对其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最新应用进展
冯先进;屈太原;本文归纳了2008年以来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的最新应用进展,并主要阐述了近年来ICP-MS在地质科学、生物与医学、食品安全、农业生产、材料科学、冶金工业、环境分析中的应用。从样品处理,进样技术,内标元素的选择等多方面综述了ICP-MS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最后对ICP-MS的发展前景做了展望。
X射线衍射法(XRD)分析煅烧白云石的物相组成
蒋晓光;王岭;储刚;胡晓静;李卫刚;刘明杨;王艳君;林忠;盛向军;陈宇;采用X射线衍射技术(XRD)对白云石原矿和不同温度煅烧的白云石原矿进行了物相分析,白云石原矿中主相为CaMg(CO3)2,相对含量约为98.6%,杂质相为SiO2,相对含量约为1.4%。白云石原矿经过300和500℃,煅烧2h未见主相CaMg(CO3)2分解,在750℃煅烧2h,主相CaMg(CO3)2部分分解为碳酸钙和氧化镁,在1000℃煅烧2hCaMg(CO3)2全部分解为氧化镁和氧化钙。
分光光度法测定新鲜蔬菜中维生素C的含量
李占清;魏海英;水溶性的维生素C是一种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维生素C是含有烯二醇基的多羟基内酯结构,利用其水溶液在波长265nm处有较强烈的紫外吸收峰,建立了直接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新鲜蔬菜中维生素C含量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维生素C的含量在1.0~12.0μg/mL内线性关系良好,线性方程为A=0.066 03c+0.019 74(R2=0.997 51),检出限为0.044μg/mL,样品加标回收率为97.5%~105.4%。方法操作简单,准确度高,对新鲜蔬菜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